胥山,因伍子胥而命名,《史记、伍子胥列传》记载;“吳人怜之,为立祠於江上,因命曰胥山。”
这是太湖边胥口镇的胥山,太湖胥山建有伍员庙。《水经注》曰;“吴王赐子胥死,浮尸于江。夫差悔,与群臣临江设祭,修塘道及坛,吴人因为立庙而祭焉。”《吴郡志》卷第八记载;“胥山在太湖之口吴王杀子胥于江吴人立祠江上因名胥山。”《吴郡志》卷第八记载;“伍员庙,在胥口胥山之上盖自员死后吴人即立此庙干道间复修之。”
无锡有胥山,传伍子胥在此驻兵而得名,伍子胥被害致死,人们建伍子胥庙即伍相祠祀之,故胥山又名庙渚山,无锡的胥山上建有伍相公祠。《无锡县志》卷三记载;“伍相公祠, 即伍员子胥庙也.子胥为夫差所杀, 投之江中,吳人怜之为立祠焉. 今祠在县西胥山下闾江上。”
这些记载如实的话,伍子胥祠庙从春秋战国始起。
浙江嘉兴有胥山,原是嘉禾平原上唯一的一座山,《嘉兴县志》记载;“伍子胥伐越,经营于此,故名胥山。”嘉兴的胥山又名張山,建有伍王庙。水经云;“子胥死,浮尸至此,居民怜之,立祠其上,俗名伍王庙。”相传伍子胥遗体沿着他生前开凿的河流,漂过太湖、汾湖,漂到了张山脚下。嘉兴百姓以子胥不忘父雠为孝,不寒兄盟为友,尽谋于吴为忠,伤其死之酷烈,皆为之立祠。民间更因伍子胥助吴王挖河筑城,兴农经武,民富国强,感其德,怜其冤,他们把自己所崇敬的伍相国厚葬在张山顶上,还造了伍相墓,建了伍相祠,并把伍子胥带领开凿的那条河称作伍子塘,开凿的西塘市河改名胥塘。在吴根越角的嘉兴,便有了胥山、伍相祠、伍相墓、伍子塘、伍子滩、胥塘、磨剑石等名胜古迹,1937年初,考古学家张凤到胥山考古,发现吴越春秋时期的陶器。千年来,嘉兴百姓敬仰伍子胥一生忠孝,供奉他为端午祭祀的忠魂,嘉兴龙舟竞渡被赋予特殊的纪念意义,成为端午节的民俗活动。人们在端午节裹粽子、吃粽子,赛龙舟、看龙舟,以此祭祀伍子胥,延传至今。1969年11月13日一声炮响,可怜的胥山被挖,从此,嘉兴成了无山的城市。
杭州有胥山,杭州胥山又名吳山,杭州胥山上建有伍公祠。《钱塘遗事》记载;“庙在吴山头,其下当御路,名“朝天门”----吴山庙者,春秋伍大夫庙也。”卢元辅的《胥山祠铭》和王安石的胥山《伍子胥庙记》佐证伍子胥祠庙从春秋战国始起。
人们往往认为“吳人怜之,为立祠於江上”,那就是当今杭州的伍公祠,我也糊涂的弱智,错把吴人当越人。杭州胥山上建有伍公祠,应是越人怜之,为立祠於江上。因历朝历代文人名家的点缀,杭州的伍公祠与苏州盘门的伍相祠齐名。《吴地记》云;“:越军于苏州东南三十里三江口, 又向下三里,临江北岸立坛,杀白马祭子胥,杯动酒尽,后因立庙于.此江上。” 《论衡·书虚篇》又云;“传书言:吴王夫差杀伍子胥,煮之于镬,乃以鸱夷橐投之于江,子胥恚恨,驱水为涛,以溺杀人。今时会稽丹徒大江,钱塘浙江,皆立子胥之庙,盖欲慰其恨心,止其猛涛也。” 《博物志》故也说;昔吴相伍子胥,为吳王夫差所杀,浮之于江,其神为涛。《楚州新修吴太宰伍相神庙记》中记载:“楚州淮孺涘太宰伍相庙,置在吴时。临邗沟 当伐越时,为馈运所开,太宰经画。及因谗而没,其神凭大波,雄愤无所泄,蓄为猛飙骇众。吴人恐之,故相与立祠邗沟上。”
《初学记》曰;“涛之神曰灵胥。
这是伍子胥祠庙因而兴起的原因之一。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图文或视频来源于宗亲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予以更改或删除,其他网站原创类内容一切版权归中华伍氏网所有,如需转载请联系本站,并注明来源,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