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讯
- 文化
- 机构
- 捐赠
- 企业
时间:2020-01-08 来源:杜选凌 编辑:文化部 浏览数:4400 评论数:1
千载古城名椒邑 忠勇爱民伍将军
——阜南二千六百年前第一名忠勇爱民上将军伍参
在颍州城东南六十华里,阜南县城东北三十五华里,有南北两条东下的润水,之间有一片神奇的土地,古称椒地,周天子武王第一次东巡,见此地位于淮河北侧,土地肥沃,水资源丰沛,南北润水又古称椒水。《水经淮水》篇复有“淮水又北,左合椒水”的记载。椒水之阳有一块高土山岗,为远古时候椒水东流回冲的淤砂形成的山岗,名为椒岗(直到现在附近还有村庄沿传古名为焦岗湖和焦岗名)即今台家寺(清末取的寺名),《颍州府志》注:“周分封列国”,建椒邑城。(椒焦古同音字相通。)《左传》、《汉书》均记有“椒邑城”,《十三州志》载有“焦陵陂”。《唐书地理志》注:“汝阴城南六十里有椒陂城”,《元丰九域志》注:“汝阴有椒陂镇”,并注:“椒陂即焦陂”。明《正德颍州志》记述:“椒邑、椒(焦)陂城”,还论述:“椒陂早期城主首推椒陂伍氏”。综上所述说明椒邑(焦陂)是西周早期贵族伍氏所督建领建城邑,应是武王第一次东巡,特赐该地区为椒(焦)地并赐伍姓始祖在这山青水秀之地建椒邑土城。2002年,椒陂刘庄塘水下土地下曾出土古象牙、野牛化石,省专家研究认为这里古时候属山林平原交错地区。《中华伍氏族谱》、《伍氏家谱》、《伍氏宗谱》、《伍姓史志》综合记载着“伍参、伍氏古炎帝神农之后,伍氏从西周开始即为周天子幕僚,一世祖随武王打天下讨伐商汤被赐封成为贵族,随周天子来到焦地,随军建椒城被赐姓焦(椒),“世袭焦侯,治镇江淮”,西周中期又五传至焦珑,珑之孙焦赞,赞之孙焦吉,吉之子绍公虞,之子参,因焦氏曾为西周五服之矦,后为楚五服之臣,故被周赐参姓伍为伍参。从此焦邑城区之部分焦姓又随伍参传承为伍姓。”
公元前638年,泓水,鹿上之战后,椒邑属楚,伍氏一家虽为东周实为楚臣,伍家认为江淮流域土地肥美,森林茂密,民风淳朴,有灿烂的古代文化,应为华夏民族文化和楚文化的发源地,参为自己命名为楚子。《伍姓史志》注:伍参名楚子,古尊楚庄王嬖人(重臣)。
经考伍参大概生于公元前640年前后《伍氏宗谱》等综合记载:“伍参椒邑人”。《中国百度网》注:“伍参椒邑人”。《伍氏家传》云:“椒地连年风调雨顺”,有一年发现稻长双穗枣熟二次,椒水红鱼戏群,天空莺飞燕舞,有位百岁世外高人登椒地连说此地必出異人,当年春三月伍姓绍公虞生子伍参,参少有異像,天资聪颖,六岁开始即受到伍氏家庭良好的家教读史习武,舞刀弄棒。伍参长大后身高体健肩宽背后,力气大的惊人,十四岁时能手格猛兽。
打虎英雄 斩将立功
《伍氏家传》注:“传说古时椒地人烟稀少,森林茂密,周围地区常有虎豹野狼伤人,有时野兽还跑到椒邑土城内食人,伍参选一根大木棍上附近山林内捅了虎窝,把一只母虎打死,在林外又打死一只雄虎,还相继打死多只老虎、豹子和狼等。二年后,此地就再也未见过老虎与豹子了,由于两年内不断与虎豹搏斗,悟出一种适用的棍术,后又逐渐演化成一种上乘戈术,伍参获此伏虎武功后能技冠群雄,百战百胜,威震天下。
伍参十六岁时,乃父绍公虞让其到淮河北岸的山岗上(即今中岗镇)的楚军大将斗搬部投军,在中军旂下策力,双手举鼎成功,又挥二百斤重的大铁戈,舞动如飞,而且懂六韬三略和用兵之道,将军斗般大喜就委伍参随军为卫士长,不久派伍参率一千兵守椒水椒邑地区。又过一段时间,伍参随斗般将军参加对北方的沈、陈、郑、宋等国的战争,每次战斗伍参都驾车冲锋在前,每战必胜。因战功斗般把伍参介绍给楚庄王熊侣,庄王见伍参文武兼备,足智多谋,武功高强。而且战功显嚇,遂提拔伍参为军直大夫(卫士长),被史书喻为庄王嬖人。
公元前606年,伍参隋庄王参加了讨伐戎族陆浑的战争,伍参被派为右军前锋,战场上伍参下车乘马,一支铜戈相继打败陆浑的三员大将,斩杀了敌将戎虎戎豹。战后被庄王拔为右军副元帅,仍常留在庄王身边。公元前605年又在庄王指挥下与名将苏从、乐伯、养由基等共同平定了左军元帅斗越椒的叛乱,在阵上打断斗冲(斗越椒的族弟)的左手,在车上活捉斗冲回阵,取得大胜。
公元前598年,伍参隋庄王讨伐并降服了陈国,带陈国王来降。
大战邲城 冲阵英雄
公元前597年伍参作为庄王嬖人率卫兵护庄王隋大军进攻陈国、郑国,郑国、陈国都是晋国的附庸国,楚曾有被晋打败的城僕大战之仇,楚伐郑便是向晋国挑战。晋景公命荀林父为大将。先卻为副将统大兵十万,车六百乘援救郑国,荀林父年轻初掌兵权,不会打仗,率大队人马过了黄河,见楚国已降服了郑国,又知道楚军很能打仗,就安下大营,是战是和还未最后决定。副帅先郤与主帅不和,大叫,临敌不战,可耻之极,要单独出兵。荀林父才又决定来日进攻楚军。楚庄王听说晋军势大。楚国又有几年前被晋军打败的城僕之辱,便召集文武将帅商量对策。文官要撤,武将要战。令尹(宰相)孙叔敖和文臣们主张与晋军谈和,然后收兵。年轻的将领们都主张迎战,庄王一时拿不定主意,右军先锋伍参亲自从敌营侦察回来,上前说:“晋军主将荀林父年轻倚仗乃父之功初掌兵权不会打仗,众将不服。副将先郤看不起荀林父。二人正闹矛盾,三军的将领们虽想主动出击,又没有权力作主,士兵们几乎都不知道该听谁的号令,晋军虽多,将帅不和,上下混乱。没有战斗力,面对这样的敌人,却不去攻打它,恐怕有损我们强大楚国的威严吧!”孙叔敖一看伍参发言后庄王又有想打仗的劲头,立即说:“我们去年进攻陈国,今年又降服了郑国,现在又要跟强敌晋国开战,连年交战如果再战败了,吃这个好打仗的伍参的肉就不解恨,伍参的肉羹够大家分吃的吗?”伍参说:“如果作战取得胜利就是你孙叔敖没有谋略。不称职做宰辅,当辞职下台,回去种田,抱孩子去吧!我伍参上阵从来是只前不退,如果战争失利,我会被晋军砍死。肉将会在敌人手里,你怎么能吃得上呢?”令尹却坚持倒捲旗帜,回车向南。伍又急对楚王说:“晋国执兵的新人正不敢行使命令,副帅先郤刚愎不仁,不听主帅将令,左、中、右三将想要集中权力行事都办不到,想要服从命令而没有上级,三军已呈混乱状态,我军为复几年前城濮战败之恨,现兵强马壮,万众一心,打败晋军。”正在此时,这是千载难逢的战机稍纵即失,如果按孙令尹的不战而敌前退兵实犯兵家大忌,晋军不讲信誉,在我退兵时晋军掩杀追来我势危矣!我愿率部下三千军打头阵,说着伍参叩头出血,曰:“我头可断,决不撤!”伍氏家传介绍:庄王扶起伍参曰:“你任前军先锋冲进晋中军大营,胜了我偿你鼎一尊金百斤,败了汝自取其首,以谢国人。”庄王终于坚定了打的信心,伍参大喜。
庄王下令公子婴齐同副将蔡鸠居的左军攻敌上军,公子侧与副将工尹齐以右军攻晋下军,自引中军,伍参与三千年轻兵将为先锋,直捣荀林父中军大营,黎明时庄王令下并亲自上阵擂鼓,鼓声如雷,车驰马骤,步卒随后,飞奔前行。晋军全无准备,荀林父闻金鼓喊杀之声,才知道楚军已四面八方漫山遍野杀来,吓得面无人色,仓忙无计,连连说“边退边战。”楚军人人奋勇个个扬威,喊杀声、战鼓声如海啸山崩天摧地塌一般。伍参乘一匹快马,手挺长戈,率三千骑兵杀进敌营,伍用长戈挑掉晋军中军大营的营门,抛在空中,挥戈左刺右砍,单骑直冲入敌人群中杀一条血路,三千亲军紧随其后,杀声震地,晋军如久梦乍回,大醉方醒,不知东西南北,只知抱头回窜,一时作鸟曾散,被楚兵如砍瓜切菜般杀的落花流水。四散奔逃。晋将逢盖、逢宁正逃中,被伍参追到,左右两戈把两逢打下战车而死,伍参提马直追到晋中军大营内,荀林父同副将韩厥,来不及披甲,被部下架着慌从后营登一逃车,引着败残军卒取山边小路沿黄河边逃去,找到接应渡船急下车登船,伍参连砍带剌自己一根长戈直杀晋军兵数百人,追到黄河南岸,见败军争抢上船,自相争杀,及至人满船覆,翻水数十艘,荀林父先郤等命卫士挥剑乱砍水中的攀船人手,过河登岸,河中死伤晋兵无数,黄河两岸断手纷飞,手花乱舞,哭声震响,山峪俱应,天昏地惨,黄河水赤,日色无光。后人曾有诗叹曰:“舟翻巨浪连帆倒,人逐洪波带血流,可怜数万山西卒,半丧黄河作水囚”。《史记》注:“晋军十万全军覆没”。这就是春秋时期闻名于世的楚胜晋败的邲城大战,称为“邲之战”。
《伍姓世本》注:“庄王奏凯而还,论功行赏,嘉伍参谋勇功巨,用为大夫,嘉封明辅上将军又前军主将。”从此伍参声震列国,北方晋、宋、郑、陈和南方的吴、越等国与楚军打仗,一听说有伍参带兵都谈虎变色,不战退兵”。《伍姓史传》记述:“楚庄王嘉封伍参为明辅上将军,声镇列国,镡压诸候。”伍参后又打败吴国,终与众将帅促庄王成为春秋五霸之一。战后统重兵驻陈、郑、沈、淮地区,亲军驻椒邑,乾溪城父地区,伍参常驻淮上椒邑城内。
伍参在作战会议上曾顶撞并与令尹孙叔敖打过睹,战后孙叔敖认败,要求辞职还乡,庄王挽留不放,孙令尹家住蒋地即今淮滨县期思集,与伍参实为同乡,伍参因孙为楚国朝野公认的清正廉明的治国名相,于是伍参三次去孙府拜访谢罪,望孙老前辈不要把言语之争的笑话放在心上,俩人都是为国为民。孙叔敖也过淮河来椒邑数访伍参这个初出道的同乡英才,他们成了一老一少、一文一武的同乡最好的朋友。
以耕养兵 屯田造城
上将军伍参在庄王支持和孙叔敖帮助下,统兵十万坐阵中原两淮地区,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水土资源,练兵屯田。伍协助孙叔敖轮流用半数兵的数万人在适当低洼地方开挖河道陂塘,兴修水利栽种稻麦,养鱼植藕,屯田就食减轻国民负担。《伍氏家传》记载:“伍参公爱兵爱民,常与士兵一齐挖土担石,同吃同住,治理河堰。椒邑东西两片洼坑为古时地震成洼,在孙叔敖支持下伍参组织兵民第一次开挖形成湖泊,名椒陂塘,伍参率兵还参加孙叔敖在两淮地区开挖成高塘陂,江家陂(颍上)安丰塘(寿县西)芍陂,青陂塘(今本县关塘西和大张湾一带)等两淮数十处陂塘。”《伍姓史志》载:“伍上将军创立了以耕养兵自筑城堡,屯田围粮,亲兵爱民,促进了两淮楚地太平盛世,辅弼并终使庄王称霸。”楚晋邲之战后,楚之疆域,虽向北扩大到城父之北。但椒邑(今焦陂)仍属楚东北部边疆,两淮地区累经战乱,人民流离失所,又经自然灾害,饿殍遍野,老弱填壑,人民生活苦不堪言,庄王派上将军伍参坐阵椒邑、城父、淮阳等中原边区,负责管理整个淮河北部边疆地区。伍未到淮北时已向军队下令,救灾、救民、救命的三条指令。到椒邑时,伍与父亲绍公虞首先把全家存粮约数百担全部献出,父子亲自在城内外发米救民,《伍氏家传》注:“虞公、参公置米救民。”传令兵传至中原全部楚军,学上将军与民同食,在淮北把全体农民请至各兵营与军兵一块就食,这在历史上实属首次,《伍氏宗谱》记载:“参公驾车刺敌,马下救民”。伍参公爱民的故事流传后世,流芳千古。
楚国从成王之前已有铁器,《伍氏家传》记述:伍参命打造铁镐,分配种子,数万平原楚军轮流挥镐砍地,帮农民种田,以轮镐代训士兵,这正是《伍姓史志》记载的“以耕养兵”。三年后,《伍氏宗谱》注:“中原地区人民生产生活得到恢复,军队仓廪充实,兵强马壮,百姓丰衣足食,声歌不绝于耳。”
扩建椒城 长治久安
《伍姓史志》注:“上将军伍参公治镇江淮,自筑城堡,威震诸候。”椒邑城为西周时伍参先祖所领建,因当时没有铁器,无法开河,只是人们用双手抓泥土所建小城邑,约长宽各约300米,墙高约二丈的小土城。伍参因祖上传下“自筑城堡屯田围粮之道。”于是亲自设计,画线扩建长3.5华里,宽3华里,城河宽四丈,深二丈的大型夯土城邑。《伍氏宗谱》注:绍虞公、伍参公、伍举公(伍参年青儿子)均全体上阵率民挖土担石,用大木夯土造城。轮流用兵民数万,以兵代训挖土夯墙,以工代赈,发粮就食,伍氏全家全族出动,椒邑淮北地区全民动手。楚国在五年内在淮北地区筑城数个防兵防匪防水的重城,均为伍参设计督建。
椒邑城建成后,长方形,约11平方公里,东西南北四个城门,石头门楼,后增建二座水门,主街两条,小街巷36条,东西街被后人命名为伍将军街,南北街被后人取名为大夫路,街宽约三丈,可两辆战车对开。《伍氏史志》记述:“伍氏祖上深谙筑城围粮之道。”所以虽在二千七百年前,城内却建设得古街巷道,楼亭瓦舍,寺院砖塔府衙庭院,中心大街建了钟楼、鼓楼,到处是雕梁画栋,栉茨磷比,金碧辉煌,五光十色,王气四射,霸气十足。八十年后,其曾孙伍员字子胥设计并主建苏州城的建造风格与此城大致相同,可见伍氏祖传科技建筑技术一脉相承。椒邑城属楚国边城,西有胡子国(今阜阳)北宋国地理位置重要,所以城墙高厚,水深濠宽,雄峙在淮北大地上。在造建椒城时,发生一个千古流传的古井神水故事,传说伍参率兵民建城时的第一年夏天淮北地区久旱不雨,古城方圆百数十里的河道干裂无水,庄稼禾苗全部旱死,人们食用吃水已十分困难,伍参率兵民数万跪地祈天求雨,有天上午,烈日似火,伍将军已跪地两昼夜,水米未进,眼看已中暑热坏,十分着急,在这烈日下忽觉大地抖动,地下发声,忽然沉雷一样的一声巨响,城邑东西两侧陷两大片湖泊一样的深坑(后名焦陂塘)城西南又哗的一声陷一深洞,洞喷砂吐泉,高十数丈,砂映朝日金光耀眼,伍将军见水跃然而起,手捧泉水连喝数口,顿觉甘甜痛快,精神百倍,脱口赞扬曰:“此神水金砂泉也”,传说伍参高兴的把庄王赐给的大鼎、商龙虎尊都搬出来接神水金砂泉,百姓们欢呼雀跃也连呼“金砂泉”!伍参组织兵民围 石成井,水位恒定,泉水旺盛,从不枯竭,色泽清冽,其味甘醇,试用此水煮茶,浓郁清香,斟茶水高出杯口而水不外溢。从此金砂泉名传天下,一千年后光武刘秀为此井命名为奇泉,一千八百年后,欧阳修为此井又命名为九龙泉,该名井俱在,已受到县作为重点文物保护。言传至今。名传千古,伍参又按上天的七星八掛,组织兵民在全城按适当部位挖了三十六眼古井(现仍存在16眼)。伍参用七年时间,率兵民建成椒邑城,作为楚国对北方用兵的要城,《春秋左传》注:“楚伐陈取焦邑”。后伐宋、伐郑、伐晋、抵抗强秦都从该城出一支重兵。秦以后,城邑为商贸重城,此城邑屡经兵燹,数经毁废都还代代相传,生生不息。所以,焦邑城(今焦陂)也实为流传千古的历史文化名城。伍参在楚庄王和令尹(宰相)孙椒敖的支持和帮助下,坐阵中原椒邑地区,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水土资源优势练兵屯田,筑城围粮,足兵足食,《伍氏家传》记载:“参公与兵民一起挖土担石,种田夯土,75岁时积劳成疾,告老还乡。”还有资料介绍:“伍参公一生爱民爱兵,与兵民同吃同住受到兵民一致拥护,所以每次虽遇强敌,均上下齐心协力,都敢为伍参与敌人拼命,终能取得胜利,伍参还乡时庄王赐伍参鼎一尊(约重一千余斤)。庄王把鼎从军队装车拉进椒邑伍氏家内,又赐黄金百斤。伍参因楚国还不十分富庶,自己晚年应该过上正常农民的生活,遂辞去黄金,爱民爱兵,因贱行楚王的一言九鼎,带鼎回到椒邑,成为一名种田捕鱼的椒邑城普通城民。”
大约在公元前560年前后,伍参走完了他75岁的人生历程,病故在椒邑城中,其子伍举把乃父葬在椒水之阳的椒山岗脚下东侧,立寺祭祀,无字大鼎(复鼎)安放在寺前,让焦陂人世代都看见大鼎,感受到一言九鼎的诚信与力量。椒水后被称为小润河,二千六百年的历史上,黄河水上千次南下,润水几乎被黄砂淤平铜鼎被黄砂覆盖。沧海桑田,地壳变化,公元1947年夏,朱寨农民张殿春撒鱼,挂网挂出一尊周代大方鼎,除发现水下古墓坑外,十数人把铜鼎抬出,放在古椒岗今台家寺内。1956年张殿春母亲病故,无钱葬母,张又把鼎拉上船运到南京卖给炼铜厂化铜了。当地乡民分析或为伍氏家鼎也!水下墓坑疑伍参冢也。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图文或视频来源于宗亲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予以更改或删除,其他网站原创类内容一切版权归中华伍氏网所有,如需转载请联系本站,并注明来源,谢谢配合。
Copyright 2005-2019 版权所有:中华伍氏网 盗版必究 总法律顾问:伍伟良 备案号:粤ICP备19015942号 技术支持:鼎硕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