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4年09月15日,星期日
当前位置: 首页 文化 伍氏改姓

伍伟潮 | 王孙氏的沿流考辨

时间:2017-10-09 来源:中华伍氏网 编辑:伍千山 浏览数:2927 评论数:0

我们的祖先伍子胥,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是吴相国,吴国唯一之良臣。《左传》哀公十一年记载;“使于齐,属其子于鲍氏,为王孙氏王孙氏之后《左传》、《史记》、《汉书》等书,就没有记载了,王孙氏之后,是否还有历史文献资料记载呢?王孙氏之后的沿流何去何从呢?
下面让我们作一个考辨。
一、王孙氏之后,是否还有历史文献资料记载呢?
我的回答是;有。一见于《庄子》的天下篇,二见于陶渊明的《圣贤群辅录》,三见于孙诒让的《墨子后语》。古人就此作了注译;五侯当即伍子胥之后,居齐。五侯之徒, 注译;墨家弟子姓五名侯之徒。墨子,生于公元前约480年,宋人,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是中国古代逻辑思想的重要开拓者之一。墨子创立了几何学、物理学、光学、并应用到军事上,成为突出成就的一整套科学理论,其学说显于战国与秦国时代。《吕氏春秋·》记载:“孔墨之后学,显荣于天下者众矣,不可胜数。”毛泽东曾高度评价墨子是古代辩证唯物主义大家。当代著名学者杨向奎教授说:墨子在自然学上的成就,决不低于古希腊的科学家和哲学家,甚至高于他们。他个人的成就,就等于整个希腊。墨子之后分三家,钱穆教授据地方志考证,在《先秦诸子系年·墨子弟子通考》中云;相里氏祖居今山西汾阳;而五与伍同,古书伍子胥姓多作五,子胥之后又多在齐。据此,墨学后派如按地域分就很清楚了。相里氏西近于秦,是为西之墨;邓陵子等无疑都是南方之墨了。五侯为东方之墨。梁启超认为;东方之墨者直接受承墨子衣钵,其后学活跃于稷下学宫,讲学布道,代表人物有田鸠、五侯及宋(钘)学派 稷下学宫是世界上第一所由国家举办,官学为黄老之学的高等学府。聚天下贤士于稷下先生千有余人,受上大夫之禄。
二、王孙氏之后的沿流何去何从呢?

文化会断层,也会被继承。王孙氏之后的沿流考辨,方法之一,是经过文化的传承来考辨。墨学传承,一见于《吕氏春秋》说;孔、墨徒属弥众,弟子弥丰,充满天下。这篇一字千金的文章证明,在秦朝,孔墨之徒多,充满天下。二见于《盐铁论》说;淮南、衡山修文学,招四方游士,山东儒墨咸聚于江淮之间,讲义集论,著书数十篇。这说明在西汉,江西、淮南地区,活跃于由山东南迁而来的儒墨之士。三见陶渊明的《圣贤群辅录》,四见于孙诒让、梁启超、钱穆对五侯子和五侯之徒、从东方之墨迁棲南方而成为南方之墨的考证。

班固的《汉书·艺文志》记载;墨家者流,盖出于清庙之守。”浙江明辅堂的《伍氏族谱》和于潜务本堂《伍氏宗谱》记载;“林,字蕃春,战国时燕齐扰乱,乃南迁至武林隐处吳山之下,以守先祠,实为居杭之始,子孙世守勿蕃。吴山又名胥山,《史记、伍子胥列传》记载:“吴人怜之,为立祠于江上。

正因“为立祠于江上又逢战国时燕齐扰乱,乃南迁至武林隐处吳山之下,以守先祠”。这是隐武林的外因;现正大白于世的是;隐武林,更因王孙氏之后是墨家东方之墨的代表人物,隐武林正乎合墨子学说的基本特点和理想! 墨子晚年就隐居于河南的鲁山。更为巧妙的是,墨家组织最大的一支是隐灵教!我不知道隐灵教跟灵隐山,有没有关系,《汉语大词典》说:灵隐,山名。在浙江省杭州市 西湖畔,一名武林 ,又名灵苑,又称仙居。 更为妙不可言的是,有人证实,徐福东渡日本“,其实是墨家派去的,徐福其实是墨者徐弱的五世孙。已故的罗其湘教授有专著《东渡蓬莱第一人》并于1984年在《光明日报》刊登了他的考究发现《秦代东渡日本的徐福故址发现与考证》。

许多专家指出,墨者直接参与了编写《淮南子》。

从上历史文献资料的记载佐证,淮南王刘安,招致宾客、方士为之冠首的伍被,不但是伍子胥的嫡系后裔,并且很大可能是墨家之徒。我们知道,墨子之道是建立在老子的自然法基础之上的。墨子之道是对老子之道的发展和延伸。对于老子的《道德经》和伍子胥兵法的《盖庐》,为什么有那么多共同之处,以上述作推敲我们就更有充份理由相信伍子胥与老子关系密切、或伍子胥熟读老子的《道德经》。以上述作推敲,伍子胥之后的伍侯、伍侯、伍被,是一脉相承,继承和发展先贤思想而成就为家之后姣姣者

上述的考辨,我们不仅发现,家谱补史志之不足,家谱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史、方志、家谱一起构成了中华民族历史学大厦的三大支柱。

依据历史文献资料记载和以上学者的考证;王孙氏之后五侯,居齐,是墨家东方之墨的代表人物。五侯子及五侯之徒,是南方之墨。如果按族谱的记载,隐居于武林山,以守先祠,实为居杭之始。以此推理,王孙氏之后的五侯子,是为钱塘伍氏之始。

最后,有一个说明,五侯,古代用作士大夫之间的尊称。田鸠入秦是公元前356年至公元前311年。齐破燕之战,公元前333年。稷下学宫也是创建这个年代。就是说,伍侯是这个时代的人。


  • 微信

    微信扫码分享

  • 新浪微博
  • QQ空间
  •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图文或视频来源于宗亲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予以更改或删除,其他网站原创类内容一切版权归中华伍氏网所有,如需转载请联系本站,并注明来源,谢谢配合。

    文章评论

    还可以输入120字

    请登录后评论,立即 登录注册

    • {{item.userName}}:{{item.contents}}

      {{item.add_time}} 回复{{item.commentCount}} {{item.praiseCount}}

      • {{p.userName}} {{p.replyUser !=""?"回复"+p.replyUser:""}}:{{p.replyContent}}

        {{p.add_time}} 回复 {{p.praiseCount}}

    点击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5-2019 版权所有:中华伍氏网 盗版必究 总法律顾问:伍伟良 备案号:粤ICP备19015942号 技术支持:鼎硕科技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