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5年01月27日,星期一
当前位置: 首页 文化 宗祠祖堂

浙江 | 温岭桥伍伍氏宗祠:风雨飘摇二百载 残垣还望东一隅

时间:2020-08-13 来源:浙江新闻客户端记者 | 陈舒丹 庞辉斌 编辑:伍千山 浏览数:3296 评论数:0

穿过温岭桥伍村建在水上的文化长廊,尽头便是一处青瓦白墙。两层楼的建筑如今已显得破败,而残存的东桁依稀透露着当年的风华。



这里便是曾经的伍氏宗祠。80岁的伍学友常常回到这里,这片青瓦白墙仿佛会在瞬间变成时光穿梭机,带着他回到记忆的最深处:气派的伍氏宗祠立在村口,3间台门上各有一匾,穿过中堂便是正厅,一连有5间房;东西两桁各有4间房,存放着八宝箱、龙旗、轿子等物品。

伍氏宗祠是桥伍村村民的根,而宗祠的消逝也成了村民们心中的痛。233年过去了,昔日辉煌的伍氏宗祠,如今只剩下一隅。


两百年风雨飘摇

乾隆49年(1784),著名的《四库全书》四套书编纂完成。也就是这一年,桥伍村的祖先伍传中组织人手,为族人修建了伍氏宗祠。

一年过去了,祠堂终于修建完成。桥伍伍氏是个大家族,祠堂建设自是不马虎:3间台门,5间正厅,东西两桁各4间,气派得很。

作为伍氏后人,退休后的伍学友对于祠堂和族谱的探究愈发深刻。虽然没有亲眼见证当时的繁华,但凭着族谱和相关的历史记载,刚落成的祠堂在伍学友脑海中渐渐清晰起来。祠堂的屋顶有7根横梁,宽3.1米,高六七米,一字排开,很是气派;正厅后两步,是木栅栏结构的装饰,还有精致雕花的玻璃窗;前门有半亩草坪,初秋时节,“晓妆如玉暮如霞”的芙蓉花便会盛开;后门则是一片郁郁葱葱的小树林,一亩多的地上,开辟了竹园、柳园等。



在伍氏宗祠的台门口,“门当”“户对”一应俱全。“门当”是汉族传统建筑门口的相对而放置呈扁形的一对石墩或石鼓,因为鼓声宏阔威严、厉如雷霆,人们认为这能驱鬼辟邪;“户对”则是用于中国传统民居,特别是四合院的大门顶部,起到装饰门框的构件,通常成对出现。有“门当”的宅院,还需有“户对”,这也是建筑学上的和谐美学原理。“有‘门当’、有‘户对’,这在当时是豪华的表现。”伍学友说。

两百多年过去了,在岁月的冲洗下,伍学友脑海中的祠堂渐渐消逝,只留下东边一隅,昭示着曾经的辉煌。


铭记历史的传承

正厅放置着伍氏祖先的牌位,能够在这里放置牌位供后人膜拜的,基本都是族中具有威望且做出过重大贡献的人。而每一次膜拜,伍氏后人总会想起祖先的家训,和他们留给后人的精神财富。



在这些牌位中,有一位是宋朝的伍云桥。据记载,当时,伍云桥创造了“家规十二条”赠予朝廷,朝廷便在全国推行“家规十二条”,收到了不错的效果。为了奖励伍云桥为家庭和教育方面做出的贡献,当朝皇帝奖励了一条腰带给他。为了纪念伍云桥,温岭大溪山市还为他立了一个汉白玉碑。

而另一位先人伍恩昌,由于教子从严、心地善良,被桥伍村的后人铭记至今。关于伍恩昌的事迹,不少桥伍村的村民都能说上一二。“伍恩昌的五个儿子,无一赋闲,均在各自领域有所建树。”伍学友说,伍恩昌在家教方面值得后人学习,而让后人尊敬的,是他的道德风尚。有一次,伍恩昌挑着担子去卖面条,回来的时候,在牧屿街看到一名妇女在街边伤心哭泣。热心的伍恩昌赶紧上前询问,原来,这名妇女家境贫寒,刚刚赚来的钱不慎全被偷走了,她既没有钱回家,也没办法为家人买衣添食,这才难过得哭起来。听了妇女的哭诉,伍恩昌毫不犹豫地把自己的钱分给了她,还帮她采购了足量的食物。当妇女表示要报答时,伍恩昌却一笑而过,让她不要放在心上。“我还知道,伍恩昌到山区卖面条时,看到山里的坟倒了,他便放下担子,找来石头、砖头修补好,这才继续下山卖面。”桥伍村村民伍金生说。

“祠堂对于我们的意义,更多的是传承。”传承祖先的智慧,传承先辈的美德,祠堂成了他们历史长河中的见证者——它记录着一个家族的血脉繁衍,凝结着无数族人的深深眷恋,是所有族人对根的认同。


深扎桥伍的“根”

拥有两百多年历史的祠堂,像是一个“百宝箱”,丰富了桥伍村村民的生活。多年的沉淀,让这个大家族的祖训十分完善,甚至是一些细节,都有明确的规定。“祠堂里有4只‘八宝箱’,其中一只箱子里放着我们的族谱和家训。”伍学友说,在这本家训中,教导族人做人要孝、敬、尊,甚至对于吃饭要怎么坐、出门见人要怎么打招呼等,都有明确规定。



祠堂建造完成后,便成为了伍氏族人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红白喜事、日常集会、节日聚首,和祠堂都分不开。在桥伍村老人们的记忆中,祠堂里还存放着龙旗、彩旗和轿子,谁家要娶媳妇,就到祠堂取用;桌子、椅子、凳子、炊具,祠堂里也一应俱全,到了清明日、冬至日,族人总要在这里聚一聚……

“我们小时候祠堂还在,那时,每到清明、冬至,大家都会在祠堂里一起吃饭。”回忆起小时候的场景,81岁的伍法根老人露出了孩子般的笑容。“每到这个时候,村里人都会提前两三天就开始准备工作,吃饭前,保长还会作一个汇报,按照祖训表扬好人好事、批评坏风气和游手好闲的人。而我们小孩子则不‘掺和’大人们的事,聚在一起玩耍打闹,可开心了。”


伍氏子孙期待重建

“小时候,祠堂是我们聚在一起聊天、捉迷藏、玩游戏的地方,到处都是回忆。”伍法根说。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小孩们常常在这里做“滚铜钱”的游戏,而这些回忆,在“文革”“破四旧”中永远消失了。村民们看着红卫兵将牌位全部拿走、烧毁,看着一件件祖宗留下来的器具被损坏,看着雕刻着精美图案的物品被打砸……记忆中那辉煌的伍氏宗祠,在这场劫难中消逝了。



再后来,祠堂变成了厂房,变成了供销社……一次次转变,让年轻一代的伍氏族人对于祠堂越来越陌生,残存的古迹也仅剩下东边一隅。

虽然祠堂已经不在,但随着桥伍村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每年的聚会“制度”也渐渐恢复。元宵,清明,中秋,冬至……这些重大节日,村里人总要聚在祠堂附近,一起追溯历史,一起寻根先人。

在伍学友的牵头下,桥伍村的历史和族谱也渐渐修订完成。从唐末的先人到如今,熟悉村史的人总能跟你说上一些历史故事。“我们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恢复伍氏宗祠的面貌,让它继续扮演好这个历史角色,把伍氏家训、伍氏精神代代相传,成为我们族人的精神家园。”


  • 微信

    微信扫码分享

  • 新浪微博
  • QQ空间
  •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图文或视频来源于宗亲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予以更改或删除,其他网站原创类内容一切版权归中华伍氏网所有,如需转载请联系本站,并注明来源,谢谢配合。

    文章评论

    还可以输入120字

    请登录后评论,立即 登录注册

    • {{item.userName}}:{{item.contents}}

      {{item.add_time}} 回复{{item.commentCount}} {{item.praiseCount}}

      • {{p.userName}} {{p.replyUser !=""?"回复"+p.replyUser:""}}:{{p.replyContent}}

        {{p.add_time}} 回复 {{p.praiseCount}}

    点击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5-2019 版权所有:中华伍氏网 盗版必究 总法律顾问:伍伟良 备案号:粤ICP备19015942号 技术支持:鼎硕科技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