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讯
- 文化
- 机构
- 捐赠
- 企业
时间:2022-08-05 来源:伍世才 | 福建 编辑:伍千山 浏览数:2333 评论数:0
最近,读《伍氏春秋》一文,见2012.10《中华伍氏网》转发,说在周王朝800年江山中,伍姓家族近百年间始终追随楚王,四代人辅佐楚王取得华夏版图半壁河山,以其赤胆忠心和文韬武略,成就了楚国的春秋五霸之一的霸主伟业。在鄂西北谷城县冷集镇沈湾,约公元前650年左右(距今2660余年)伍参岀生在这里(说有方志)。在其长子伍丹(首次见爆)、次子伍举成为将军和士大夫后的公元前597年,正是《左传》记载鲁宣公十二年春,楚庄王黄河边邲“以少胜多”的一战,让伍参岀名而获得周天子赐姓。说孔子三下江南在楚郢都与伍参及其后人讨论儒家思想的八字箴言:礼义廉耻,忠孝仁爱。但在《春秋》《史记》等历史文献中,一刀切搜索不到伍参的其他踪迹,难道是孔子在删定《春秋》时,有意淡化伍参而凸显其后人的历史影象?难道深受几代楚王宠信的伍参在楚王身边会突然间蒸发?天知乎?史知乎?
另一个问题,与同期岀版的《万里寻访伍子胥》作者李光荣先生也有无奈,参之前无古籍可寻。该文也是说在伍参见诸史册十多年之前,其子伍丹将军的记载也不多,倒是其次子伍举士大夫已在春秋里崭露头角,并在楚史中留下耀眼。凭借《史记.楚世家》记载大同小异,楚庄王三年,即公元前611年“庄王即位三年,不出号令,日夜为乐”并发布王谕曰“有敢谏者死无赦”!随之便有数百人进谏,有数百人被诛杀于王庭。二十刚出头的伍举,冒着同样被杀的危险,毅然决然来到楚庄王座前进谏。见钟鼓之间的王座上,楚庄王左抱郑姬,右抱越女。楚庄王说难道你不知道凡进谏杀无赦令吗?伍举答道:我并不是来进谏而是来报告隐密的情况。接着便说:南方有一种鸟,“三年不蜚不鸣,是何鸟也?”楚庄王说:“三年不蜚,蜚将冲天;三年不鸣,鸣将惊人。”接着说:伍举,你退下,王我已知了。随后不久,便任伍举辅政,得到了举国上下的拥护,楚国就灭庸国,仅过三年,又率军攻伐春秋五霸之一的宋国,胜获五百战车。又过了短短两年,便发生了楚庄王问鼎中原的惊天事件。春秋鲁宣公三年,即公元前606年,楚庄王率楚师攻伐陆浑戍。楚军路过周王朝的都城洛阳,军临城郊,楚师停下观看周城之壮观景象。周定王派大臣王孙满至城郊犒劳楚王及楚之三军。楚庄王便问代表天下王权的九鼎大小和轻重。并狂言道:“楚国折钩之喙,足以为九鼎”。面对楚庄王的狂言无礼,素以聪慧灵变着称的周王朝重臣王孙满,以“在德不在鼎”的仁德之理让庄王无言以对,遂率师以归。从这一刻起伍举名振天下,诸候千百国,尽管强国都在挟周天子以令诸候,可谁会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而问鼎周王室者,唯有楚国。
文章重述了70多年后的再次问鼎事件。昭公十二年,即公元前530年,楚灵王与大臣说道,将向周天子索求九鼎而后为已有。右尹子革答曰:“与君王哉。昔我先王熊绎,辟在荆山,筚路蓝缕,以处草莽;跋涉山林,以事天子。今周与四国皆服于君王,将唯命是从,岂其爱鼎”。楚国的强大而至骄横,由此可见一斑,从楚庄王到楚灵王的六代楚王,正是楚国最强大的时期。这期间,伍举始终在历代楚王左右,殚精竭虑,忠心耿耿地辅佐楚王开疆拓土,逐鹿中原,称霸天下。而伍举也伴着楚王的两次问鼎,从一个20岁的少年英杰成为近百岁的耄耋老臣。在成就了强大楚国的同时,也成就了伍举的一世英名,连周天子景王也对伍举赞赏有嘉,并于春秋昭公时期嘉褒伍举为赤胆忠心。其实,伍举在楚国王宫70余年,虽然名满天下,权倾朝野,但也并非左右逢源、一马平川。而是既波澜壮阔又迭宕起伏,既惊心动魄也命运多舛、险象环生。
文章据《春秋•襄公二十六年》记载:伍举的岳父王子牟为申公而逃亡,伍举护送他,朝野均诟病于伍举。伍举遂举家逃亡到了郑国,并准备再逃到晋国,伍举的好友声子在郑国郊外遇到了出逃的伍举,便在地上铺上草,与他边吃东西边谈回楚国的事,随后伍举逃到晋国。声子回到楚国与令尹子木商谈伍举逃亡晋国之事,以“楚虽有材,晋实用之”的状况和人才在他国对本国将成祸患以及楚国要持续强大必重人才等一套说辞,说服了令尹向楚康王汇报了这一情况。楚康王就让伍举官复原职还提升了他的爵位,并派椒鸣到晋国迎接伍举回国。一场杀身之祸就这样平息了,这一年为公元前547年。如果史载不谬,此时的伍举少说也有八十余岁。皓首老者,却要颠沛逃亡,情何以堪?正是因为伍举几十年间倾力辅佐楚王阔楚疆,霸天下,伍举已是功高盖世,得到了几代楚王的信赖。约在楚共王时,又在楚大夫的地位之上封爵赐邑。楚共王将椒封邑于伍举,正如秦之卫鞅封商后称为商鞅一样,从此楚人称伍举为椒举。也正因为伍举帮助楚王攻城掠地,使许许多多的中小诸侯国都成了楚国的藩邦,也引起了诸候对伍举的怨恨。《左传》载,昭公元年,即公元前541年:元年春“楚公子围聘于郑,且娶于公孙段氏,伍举为介,将如馆,郑人恶之”。与此同时,伍举为了楚国的国家利益和便于楚国长期统治,将所占领的其他诸候国的疆土进行划分。即将此地迁居彼地,而彼地又迁居于此地。《左传》载,昭公九年,即公元前533年,“楚公子弃疾迁许于夷,实城父,取州来淮北之田以益之,伍举授许男田”。这些举措,大利于楚,弱国无外交,在2500多年前的强楚时代就已在华夏隆重上演。始作甬者,其无后乎?大至国之军政要事、攻战重器,小至王公婚聘、择田划土,伍举无不赞画亲授,鞠躬尽瘁。一位春秋大国强国重臣风范已然光耀春秋,古之士大夫为国家社稷忠勇耿介之气亦皓然春秋。而且伍举在楚王室发生政权更迭和宫廷政变的关键时刻,勇于担当,避免了一场宫廷杀戮和国之内乱。
文章指岀 《史记》载郏敖四年,即春秋昭公二年,亦即公元前540年,楚公子围为令尹,集楚国军政大权于一身。乘楚王即楚康王子卧病问候之机绞杀楚王随之杀其子。楚康王共四个弟弟:子围、子比、子皙、弃疾,在康王死后均早已觊觎楚王之位。当公子围杀新王后,大有剑拔弩张之势。在这千均一发之际,伍举面对楚之王公大臣及四公子,“伍举问曰:‘谁为后?’对曰:‘寡大夫围’。伍举更曰:‘共王之子围为长’。子比奔晋,而围立,是为灵王”。试想,倘若伍举此时不站出来说话,四公子一场拼杀恐在所难免,一场楚国内乱的惊涛骇浪由伍举的力挽狂澜而风平浪静。灵王继位后,在伍举的竭力帮助下,精励图治,任贤用能,善待兄弟,仁善治国,使弑君夺位之罪渐之消弭。楚灵王十二年间,楚国愈益强大,再次问鼎。与周天子同姓同族的姬姓诸侯国,在这一时期几乎被楚国全部消灭或列为附属。楚国已进入令其他诸侯国望而生畏的历史天空。
文章分析:历史往往会出现惊人的相似。当今天的美国在玩G8、玩20国峰会等等会盟列国的时候,穿越2500余年的时空一看,春秋楚国早已在频频会盟诸候国。此举正是伍举所倡导。就在楚国日益强盛时,伍举建议楚灵王举行盛大诸候会盟。伍举还引经据典地列举商汤、周武和齐恒、晋文以及楚先王会盟以一统天下的史实引教楚灵王。楚灵王遂在申地大会诸侯。除晋宋等少数国家外,其他诸侯均参加会盟。楚灵王已是骄形于色。伍举又及时举出夏桀、商纣、幽王同样也曾会盟诸候,但却众叛亲离的故事来批评灵王。并严正指出:“君其慎终!”又过了三四年,伍举又效法古之圣贤之王建台会盟之举,主持兴建了章化台,并邀请各诸侯国参加落成盛典。章化台随之成为楚王会盟天下诸侯的盛大殿堂。在楚国800年历史上,楚灵王可谓极盛一时,只是仅过了短短12年,楚灵王就由三个亲兄弟逼死于荒山野外。咎其盛极而亡之因,莫过于好大喜功,急功近利,穷兵黩武,劳民伤财,引起了楚国上下的愤懑,也引起了诸侯势力的仇视,其兴,其败,岂其势哉?如孔子所说:“古也有志,克己复礼,仁也,信善哉。楚灵王若能如是,岂其辱于干谿?”作为佐王霸天下之重臣的伍举,在楚灵王被逼死之前,伍举便离开了楚之视野,也从春秋中戛然而逝。从春秋文公十六年,即公元前611年,伍举第一次出彩至昭公九年(公元前533年)近80年,伍举一直在楚国政治舞台上叱咤风云,纵横江汉,使楚国步入鼎盛的强楚时期。正当春秋楚国处于鼎盛的历史时期,也正是伍氏家族最为光耀的时期。而当楚国正在走下坡路的时候,也恰是伍氏家族悲壮退出春秋历史舞台的时候。
文章认为历史往往不期地与历史人物连在一起,国家的兴衰也往往不期地与一个家族纠结在一起。此时伍举之子、伍子胥之父伍奢,早已世袭大夫,并被任为太子太傅。其位在公卿,且位高权重,也算是对世代忠良伍家的肯定和褒扬。可时间不久楚平王娶女废子乱伦杀了伍奢、伍尚,逼伍员32岁离楚奔吴。此时的伍子胥,已是楚国文韬武略的大将军。作为少年将军,子胥曾率军征伐诸侯国,并在征战中驰骋疆场。也曾率众在祖邑椒兴修渠坝水利,造福一方百姓。此等才俊,若不被王朝残害,无疑将成为楚国之栋梁。可悲的是封建专制朝廷只在意王权,只在意:“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何顾国人命运和国之将倾?可就连公卿大夫的贵胄之家性命尚且难保,而况芸芸众生乎?可悲的是,试图除异已而保王权,可历史是无情的,王权正是在这生杀予夺的权柄之下地动山摇。正是这位被楚王逼走他乡的伍子胥,多年后令楚国朝野惊慌失措,朝歌倾覆。从伍子胥离楚起,普天下将伍子胥的故事广为流传,并作为春秋战国时复仇的经典加以杜撰、衍生、蘗变,甚或编为戏曲故事小说、影视等等,让伍子胥仗剑离楚,霸吴侵楚的史实风行天下。尽管历史过后2500年,岁月的侵蚀、风雨的冲刷,似乎未能带走一代春秋名士对历史的撼动。功过褒贬无不早已烟云过眼,可历史浑然而成的人间正道,亦无不让天下人掩卷长思。
文章说历史永远不会忘记:作为世家贵族,在离楚、逃宋、再逃郑、再逃吴之途中,背负着太子建之子,沿路乞讨。历经千辛万苦,千难万险;历史永远不会忘记:伍子胥过昭关,一夜白了少年头。恰逢好友申包胥,包胥曰:“君将覆楚,吾必兴楚”。友情,私也;国家命运,公也。申包胥,既履尽友情,亦不忘国家之前途与责任。申包胥,君子也。
历史永远不会忘记:伍子胥在吴国38年,文治武功,堪称名相。子胥主持兴建姑苏即苏州城,将城廓、桥廊、民居、河道,按太极八封图设计建造。整个城市如行云流水,通贯全城。胥城,胥江,胥门,至今还在数说着伍子胥治理吴国的丰功伟绩。以至于每年的端午节,江浙吴地民众以民俗文化形式,虔诚祭礼伍子胥。以在心口相传中,怀念造福苏州百姓的心中圣人伍子胥。倘若子胥在楚相楚,楚郢楚都楚城,又将何如?
文章最后強调,历史永远不会忘记:历史,就是这样将楚吴君臣摆布于股掌,也将伍氏满门忠烈把玩于江河汉水之间。而当楚国早已憣醒过来,拥大军占领吴地灭掉越国的时候,历史其实也绕了一个大弯又回到了原点。楚国春秋,伍氏春秋,岂不正是这一历史变迁的演绎?古人云:春秋无义战。面对楚国国人的长久责难,面对吴国国人的讴歌,面对故友的愤慨和不理解,伍子胥以其我行我素、倒行逆施之风和刚正不阿、宁折不弯之气,在直面历史的同时,携历史同行。历史终归是人的历史,孔夫子删定的《春秋》将伍氏家族之功过,永远刻在了史迹上。尤其是太史公司马迁,在最早的通史《史记》里,亲为伍子胥立传。
楚国800年江山,王候将相可谓群星灿烂,可仅将子胥等为数不多的楚人纳入“列传”书写,难道真格是以此等人物事件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吗?太史公曰:“向令伍子胥从奢俱死,何异蝼蚁。弃小义,雪大耻,名垂于后世。悲夫!方子胥窘于江上,道乞食,志岂尝须臾忘郢邪?故隐忍就功名,非烈丈夫孰能致此哉?”太史公之列传结语,果然无愧于“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之盛誉。嗟夫!微斯言,浩瀚青史将谁与归?太史公似乎未曾想到过,倘若伍子胥后38年仍在楚国,象在吴国那样殚精竭虑辅楚霸楚,那么,春秋强楚势将更为强大,势将无敌于天下。甚至可能灭六国者非秦,乃楚国也。也不再会有:“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历史大折腾。中国历史似可以东方的楚文化引领华夏文明走向更加繁盛。正如西方的古希腊文化毓秀西方一样。果真如此,历史的假设也许不再是假设。果真如此,早千百年,中华民族将是何等的泱泱宏大,何等的蔚为壮美啊?痛惜哉,天知否?(原作者:陈波,文有删减)。
见多识广,耳濡目染,凡写胥传都是从其家族教育下功夫,作者以《史记》《左传》《春秋》等为主史料,首度劲爆伍丹,把伍举与伍员的功绩历史对接成家族功业曰《伍氏春秋》,永远雕刻在史迹上,更加深了我对姑苏非一城功绩,足有吴楚文化融合之历史社会发展的战略,先促使弱小吴国现代化后而称雄,抗击旧体制,为报父兄仇,破楚不灭,尽孝遗志伍奢冢,高祖陵墓椒陂邑,兵民囤粮,一城一军,水陆八门,36口古井,伍鸣集,潮神庙,鸡父战,练水军,困楚都,越灭吴,勾践曰:唯有伍子胥知我也!谋略之家,战略之族,为民尽孝,为官精忠,孝忠双全,敬畏祖德,唯我伍族!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图文或视频来源于宗亲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予以更改或删除,其他网站原创类内容一切版权归中华伍氏网所有,如需转载请联系本站,并注明来源,谢谢配合。
Copyright 2005-2019 版权所有:中华伍氏网 盗版必究 总法律顾问:伍伟良 备案号:粤ICP备19015942号 技术支持:鼎硕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