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年代久远,各有说法,只有史藉,族谱的记载如下;
伍参〔伍举说伍员说〕的封邑于伍〔伍地有;湖南说、湖北说、安徽说〕
椒举的封邑于椒〔有;湖北说、河南说、安徽说〕
椒鸣的封邑于椒 子孙宜有土
伍奢的封邑于连〔有;河南说、安徽说、江苏说〕
伍尚的封邑于棠〔有;安徽说、南京说、山东说〕
伍员的封邑于申〔有;湖南说、湖北说、河南说、安徽说、江苏说〕
伍恭无记载
伍常无记载
依据;
《伍氏总谱》“伍氏以封地为姓。春秋时期,楚庄王将伍邑封给大臣参,世代以封地为姓。”《伍氏族谱》记载,“伍子胥的曾祖父伍参在楚庄王时“以功封伍地,遂为伍氏。”
《伍氏族谱》併椒以参公为楚大夫生举公封于伍地遂以伍为姓伍之得姓自举公始也 参公仕楚穆王為左大夫舉楚康王为大夫 周景王时又仕楚灵王为左尹.
《伍氏十修宗谱》序曰:“伍氏自举公食邑于伍遂以伍为氏,居荆州之监利县。二传奢公以刚正不阿…”
《国语》1【注释】〔二〕伍舉,椒舉也 。椒。 邑也 。
《元和姓篡》“楚大夫伍恭”。(唐)林宝 撰于唐元和年间,《正德颖州志》记载;“楚大夫伍举食邑于焦,又名焦举,亦名焦邑。”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前547年〕“初,楚伍参与蔡太师子朝友,其子伍举与声子相善也。伍举娶于王子牟----声子使椒鸣逆之。
《吕氏春秋 慎行》沈尹戍谓令尹曰:夫无忌,荆之谗人也。亡夫太子建,杀连尹奢,屏王之耳目。
《左传》昭公二十年 中有“棠君尚“,杜预注;“棠君,奢之长子尚也,为棠邑大夫”。即伍尚为楚棠县之县尹。唐陆德明《经典释文》日;“棠君尚,君或作尹”。《通志 氏族略》楚亦有棠邑,大夫伍尚之所封号曰棠君,其后亦为棠氏。
《國語》卷第十九 韋昭“申胥,楚大夫伍奢之子子胥也,名員。魯昭二十年,奢誅于楚,員奔吳,吳與之申地,故曰申胥。”
《史记·本周纪》载,周武王伐纣成功,“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裴骃《史记集解》注释:“《地理志》弘农陕县有焦城,故焦国也”。《汉书·地理志》弘农郡,首县弘农,治在今河南灵宝县。陕县今属三门峡市。
《左传》·昭公六年:“令尹子荡帅师伐吴,师于豫章 ,而次于乾溪 。” 杜预注:“ 乾溪在 谯国城父县南,楚东竟。” 集解服虔曰:「城父,楚北境邑.」杜预曰:「襄城城父县.」 正义父音甫.括地志云:「城父故城在许州叶县东北四十五里,即杜预云襄城城父县也.又许州襄城县东四十里亦有父城故城一所,服虔云『城父,楚北境』,乃是父城之名,非建所守.杜预云(言)成父,又误也.传及郦元水经注云『楚大城城父,使太子建居之』,即十三州志云太子建所居城父,谓今亳州城父县也.」按:今亳州见有城父县,是建所守者也.地理志云颍川有父城县,沛郡有城父县,此二名别耳.
《晋陆机草隶书平复帖卷》识黟之迈,甚执所念,意宜稍之旻,伐棠。棠寇乱之际,闻问不悉。“棠”:古邑名。一春秋鲁地。在今山东鱼台东。公元前718年鲁隐公观鱼于棠,即此地。二为春秋楚地。在今江苏六合。公元前559年楚子囊率师至棠,即此地。《平度县志》对平度的记述:夏朝为莱夷地,地处古青州。商朝为莱国地,地处古营州。西周为莱国之棠邑,地处古幽州。春秋,初为莱国。
《正德颍州志》也有记载:“伍名沟,在州三十里,沟以伍子胥宅近,故得名。相传伍奢为楚相,日开此沟,以泄潦水,以利其家。”《唐书地理志》 贞观元年省清丘、颍阳,皆入汝阴。南三十五里有椒陂塘, ,引润水溉田二百顷,永徽中,刺史柳宝积修。”
<凤阳府志>载,唐朝永徽年间,颍州刺史柳宝积(一说刘宝积)率民于焦陂集北修椒坡塘,引润河水可灌溉万亩田.后人在焦陂塘(即椒坡塘)广植莲藕,两岸栽柳,使焦陂塘风光秀美,至宋代焦陂光景堪称中原之甲.宋哲宗元年,苏轼出任颍州太守时,他上奏朝廷疏浚治理颍州西湖,使西湖水直通焦陂塘,以兴利除患.当时工程浩大,朝野关注.当工程完成时,东坡放歌庆贺:西湖虽小亦西子,萦流作态清而丰. 千夫余力起三闸,焦陂下与长淮通.。
《阜阳地区志 大事记》;汤王初年(约公元前1600年) 商汤于今亳州城北建都,史称“南亳”。 帝辛年间(约前1060~前1028年) 纣王封梅伯于亳(今亳州市梅城)建梅伯国。同时,在今蒙城县境建嵇方国。 武王元年(约前1027年) 武王姬发褒封神农后裔姜姓于焦(今亳州市境内),置焦国。 康王时(约前1004~967年) 康王姬钊封其功臣陈满后裔(归姓、子爵)于今阜阳市地建胡国。周襄王(姬郑)十四年(前638年) 宋襄公攻郑,楚会南方诸侯国伐宋救郑,胡从楚与宋战于泓水(故道在河南省柘城西北)。周襄王二十八年(前624年) 在今临泉县境置沈子国。周景王五至十六年(前540~529年) 楚灵王命民开通商渠(即今清河)自淮河通小汝河(即今泉河)直抵胡国城。景王十七年(前528年) 楚平王筑谯陵城(故城在今亳县城内》记载;“楚大夫伍举食邑于焦,又名焦举,亦名焦邑。”作为伍氏的封地,赐给了伍举。焦邑城成了伍家的私有城邑。伍举把还乡多年的老父亲伍参和全家老少从胡子国搬到焦邑城居住,改焦邑为焦举(今焦陂)。楚平王初年伍举告老还乡回焦举城颐养天年,伍参后病故于焦举,传说葬于谷水之阳〔安徽省蚌埠市固镇县〕。周朝时期的焦陂:周时为周大夫伍举封地焦邑,伍举死时遇流域洪水,北葬五十里茗坡,即今伍明,伍族人多葬于此,伍举后人 “伍子胥”出逃吴国时,伍家族人为避难,纷纷以封地焦或武为姓。
《阜阳县志》记载:“伍明镇,位于阜阳县北部,紧靠阜涡公路,集市人口以郑、李两姓最多。伍明因境内有伍明寺得名。相传,春秋时楚太傅伍奢曾住于此。后乡人感伍奢一家忠烈,在伍氏家宅上建庙纪念,称伍名寺。西汉时已成为较大集市,称伍名店。明清两代,官府皆在此设仓廒和驿站。清代,改称伍名集,后演为伍明集。” 据《伍明区志》记载:“颍泉区伍明镇镇粮站建筑为伍子胥故居。春秋时期,此处为名将伍子胥的庸碌园,伍子胥父子相继遇害后,当地人为示纪念,称此地为伍名府(伍子中华奇葩胥的号)。后在庄园上建寺庙一处,史称伍名寺。明末清初兴集时,取谐音称伍明铺,伍名寺改为伍明寺,重修庙宇塑伍氏父子像、火神像、十八罗汉像等,房屋近百间,占地数十亩。当时寺内住持为伍氏后代,在伍明寺的寺后栽下一棵银杏树,此树至今已有800多年历史。一直到解放前夕,寺院香火旺盛,银杏树又高又大,胸围三个大汉才可合抱,枝繁叶茂。十几里外都能看到,成为当地一景。该树历经坎坷,曾遭雷击损伤,后又被人为火烧,使树干中心木质逐渐朽空,枝条大部分已枯死,仅有一侧枝仍顽强生长,其老残不屈之态,令人敬畏。”
《宿迁县志》伍员里在县北三十里俗呼挑沟涯即伍家沟也。《江南通志》;伍员里在宿迁北七十里挑沟涯。
《中国历史大辞典·历史地理》根据《左传》对今涡阳县的前身“城父”作了如下解释:“城父,一称‘夷’,春秋陈邑,后入楚。即今安徽亳州市东南城父集。《左传·僖公三十二年》(前637),‘楚伐陈,遂取焦、夷’。又昭公九年(前533),‘楚公子弃疾迁许于夷,实城父’。《元和郡县志》云,‘城父县,春秋时陈国之夷邑,亦名城父’。楚昭王三十八年(前498),太子建居此,改夷邑为城父邑,建城父县。秦属泗水郡。汉高祖六年(前201),分秦泗水郡南部地区为沛郡,城父县属之。东汉元和元年属汝南郡。建安十八年五月,改属谯郡。南朝宋改置浚仪县,隋复曰城父,五代梁避朱全忠父讳,改曰焦夷,后改焦夷曰夷父,后唐初复曰城父,明初废,故城在今安徽亳州东南,今名城父村。”
《东周列国志》中就称,“伍员字子胥,监利人,生得身长一丈,腰大一围《百科》伍子胥(?~公元前484年),春秋末期吴国大夫、军事家、谋略家。名员(yún),字子胥,春秋时楚国监利县人。
《襄樊日报》报;公元前650之年至公元前550伍姓先祖居于湖北省老河口。公元前547该赐伍举封地伍邑,即湖北监利。公元前522年之后伍子胥走吴国即现苏州。
《永州报》伍子胥湖南省永州市冷水滩区人。
《百度百科》南京六合专区,东海之外颛顼氏伯称〔号伯菔、莱菔〕生藜〔莱〕,藜〔莱〕即老童,老童生重藜〔莱〕及吴回、吴回第四子莱言妘姓为莱国始祖。莱言之后有西迁帝喾封藜〔莱〕的郐墟〔祝融之墟〕西周的郐国是也。《山海经》东海之外有颛顼国、季禺〔嵎夷〕、少昊国、重氏、藜〔莱〕氏和后来的羲和国。在今南京六合。公元前559年楚子囊率师至棠,即此。地名演变春秋战国时期,棠邑先属楚,后属吴,再属越…
《百度百科》连尹是楚国官名。封邑在连地。连尹是官名,楚国主射之官。连姓源出有三:2、出自芈姓,以官名为氏。春秋时期,楚国公族有连敖、连尹的官职,后来这两个官职就作为姓氏传了下来。《姓氏考略》:“又楚连尹、连敖,皆官名,连姓必有以官为氏者。望出上党。又,鲜卑有连氏,《见汉书》”。尹襄老(?—前598年),连尹是官名,封邑在连地。 连尹襄老早年丧偶,楚庄王将郑国公主夏姬赠襄老为妻。公元前598年邲城(今河南荥阳北)之役中,襄老被楚国的大夫巫臣射中丧生 “连尹之鉩” 连"为居民编制,战时可编为基本军事单位,"尹"是主管某地方或某事务的官吏。"连敖"、"连尹"均为楚国的官名。
《光化县志》和清光绪《光化县志》,对清乾隆“伍子胥故里碑”进行了考证,专家们认为:伍子胥祖父伍举在老河口得周天子赐伍姓,伍氏的发源地就在老河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