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3年03月23日,星期四
当前位置: 首页 资讯 宗祠祖堂

伍光亮 | 对祠堂命名的一点粗浅认识

时间:2017-09-27 来源:伍光亮 编辑:伍千山 浏览数:4481 评论数:0

江西吉安,古称庐陵,在科举时代曾人文昌盛,誉满中华。“三千进士冠华夏”、“五里三状元”、“一门三进士”、“隔河两宰相”、“九子十知州”等等这些称谓曾令庐陵士子为之骄傲和自豪。吉安保存着较为完整的中华汉族文化,而庐陵文化为中华文明传承不可缺少的民族文化之一,而祠堂又是又是传播和支撑庐陵文化的媒介之一,反之庐陵文化又是哺育祠堂文化的滋养源泉。

祠堂又称宗祠、家庙,是供设先祖灵位,举行祭祀活动的场所,又是从事族务宣传,执行族规家法,议事宴饮的地方,更是表明宗族源流世系,区分族属支派的标记。庐陵祠堂一般分为总祠、分祠、房祠、支祠。建筑形制可分为一进、二进、三进等结构形式,这根据其家族的显赫及经济实力来营造。祠堂是礼制建筑,建筑形制和命名更需符合礼制的要求。

江西吉安是宗祠文化发达的地区之一,本人生于斯长于斯。因平时喜欢收藏和阅读族谱,爱好宗族文化,自然对祠堂这一宗族文化载体有所关注。在江西吉安祠堂可分为总祠、分祠、房祠、支祠,但都统称为祠堂。在这些统称为“祠堂”的建筑中,只有一座是整个宗族的总祠堂,其余不是分祠就是房祠,或是更小的支祠,因此族人往往用“大宗祠”来界定整个宗族的总祠,以区别其他祠堂,用“少宗祠”来概括所有的分祠、房祠和支祠。在这种为“大宗祠”的总祠中,一定是只供奉这个宗祠的本地开基祖(始迁祖)的神位,或最多其第二、三代祖先的牌位,有的还会加上一些其他历代祖先的灵位。值得注意的是,在吉安地区宗祠的匾额名称当中绝不会是“X氏总祠”,而一般铭之为“X氏宗祠”、“X氏大宗祠”、“X氏大祠”,“总祠”称谓一般只出现于行文和交流时的口语当中。如吉安永丰县层山村郭氏,他们的宗祠就称之为“郭氏大祠”,该族为一泱泱大族,全村近七千人皆为郭姓,外迁族人不计其数。该村为唐代汾阳忠武王郭子仪第十一代孙郭伯宣于公元987年开基,至今1030余年。而该祠建于1443年,历史久远、规模宏大(面积1320平方米)、名人辈出,古有外交家郭汝霖出使琉球,诗书画三绝郭仪霄等,科举士宦有30余人;今有原中央军委纪委书记郭林祥将军,政界、商界、学界精英更是不胜枚举。该村除建有大宗祠“郭氏大祠”外,另有祠堂近十座,但都为分祠、房祠、支祠等少宗祠,而外迁各地族人所建祠堂就更多了,但相对“郭氏大祠”外,也只能是少宗祠,比如迁往赣州宁都县黄石镇的郭氏族人所建郭氏宗祠即是一例。另还有吉州区兴桥丁塘刘氏,有祠堂11幢,其中总祠一本堂;房祠三幢:怀远堂、敬爱堂、孝思堂;支祠七幢:元任公祠、任庄公祠等。从该村外迁各地的刘氏族人也不少,大多也建有祠堂,但除总祠一本堂为该族大宗祠外,其余皆为少宗祠。再说我们伍氏安福始迁祖醇公,在安福县城曾建有宗祠一座以祭祀之,该祠可视为醇公总祠。而今醇公裔孙外迁无数,各地族人亦建有不少祠堂以祀其始迁祖,比如我去年参加重建竣工入伙典礼的宜春河浦伍氏宗祠,该祠就应是祭祀该地始迁祖舜夔公祠,但历代先祖灵牌亦可放入神龛以享祀。对该祠我们可以这样认为,相对于安福伍氏宗祠也只是少宗祠之一,而对于舜夔公裔孙(含外迁)来说,河浦伍氏宗祠又是该伍氏宗支之大宗祠,可认为是舜夔公总祠。而现正在建设中的吉州区长塘镇伍家村伍氏宗祠也类似于这种族属关系,也是伍氏醇公派之少宗祠之一,而对于从该村外迁并建有祠堂的族裔来说,也可视为该宗支总祠。再有本人出生地吉水县盖溪村(位于有“五里三状元”之称的古吉水文昌乡)有祠堂两座:“崇文堂”和“光先堂”,“崇文堂”主要祭祀的是我村始迁祖子忠公,神龛内附列历代先祖灵牌,而“光先堂”祭祀的是我村三世祖龙光、龙先两位先祖(梅县松口伍氏宗公裔下十三世孙)。在我们的族谱当中,明确记载“崇文堂”为房祠,因为远在广东梅县松口南下村有我们伍氏宗公总祠(伍氏宗祠),而在广东省蕉岭三圳镇招福村也曾有我们的分祠,而“光先堂”则只是我们村的一座支祠而已。所以2009年重建崇文堂时,祠堂名称为“盖溪伍氏祠”,这种命名方式在吉安各姓氏祠堂中是普遍现象,遵礼制而为之。我们村庄不大,历史不长,建村仅有320余年,人口也不多,但古亦有读书人,今有京官,现在士、农、工、商、学亦有成功人士。虽如此,但外迁族人还是不多,假如若干年后外迁族人发展到一定规模时,需建祠祀祖、敬宗收族,而我“盖溪伍氏祠”自然就成为该支外迁族人的大宗祠,而无需改称“伍氏总祠”而铭之于门楣。

以上泛泛而谈的是祠堂之间的关系,需要强调的是大宗祠也好,少宗祠也罢,这些都不以族众人丁的多少,宗祠规模的大小,哪怕对家族、国家的贡献大小来界定,一定是以族属的次序来确定的。对于总祠的命名在吉安地区以“X氏大宗祠”、“X氏大祠”较为多见,而以“X氏宗祠”铭于门楣就更不会错了。不管大宗祠还是少宗祠都可以“X氏宗祠”来命名的,但懂“礼”之人还应严格区分开来,房祠和支祠最好不以“X氏宗祠”谓之。

本人才疏学浅,只是将自己所见所想形成文字表明有限的认识和态度,着意求教族人,亦呈方家,祈望博学者正之。


  • 微信

    微信扫码分享

  • 新浪微博
  • QQ空间
  •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图文或视频来源于宗亲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予以更改或删除,其他网站原创类内容一切版权归中华伍氏网所有,如需转载请联系本站,并注明来源,谢谢配合。

    文章评论

    还可以输入120字

    请登录后评论,立即 登录注册

    • {{item.userName}}:{{item.contents}}

      {{item.add_time}} 回复{{item.commentCount}} {{item.praiseCount}}

      • {{p.userName}} {{p.replyUser !=""?"回复"+p.replyUser:""}}:{{p.replyContent}}

        {{p.add_time}} 回复 {{p.praiseCount}}

    点击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5-2019 版权所有:中华伍氏网 盗版必究 总法律顾问:伍伟良 备案号:粤ICP备19015942号 技术支持:鼎硕科技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