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繋辞上》曰:“参伍以变,错综其数。通其变,遂成天下之文” 。
《周易》学者赵沃天提出;“参伍的千古之谜,是《周易》留给后人的诸多奥秘之一,两千余年以来,无人能解。在迄今为止的《周易》文献中无人能给“参伍”一词以结论性的明确解释。”
我们知道,孔子作《易》。孔子之前人未撰有和使用参伍之词,之后始用。
参伍之词;
《说文》;“相参伍也。三相参为参,五相伍为伍” 。
《周礼·天官》;“设其参傅其伍。《註》参谓卿三人,伍谓大夫五人” 。
《荀子》;“窥敌制变,欲伍以参”。《荀子·成相》:“参伍明,谨施赏刑。”唐杨倞注:“参伍犹错杂也。”
《韩非子》;“参伍之道,行参以谋多,揆伍以责失。行参必拆,揆伍必怒。省同异之言,以知朋党之分,偶参伍之验,以责陈言之实。《韩非子·扬权》:“参伍比物,事之形也。参之以比物,伍之以合虚。”《淮南子·主术训》:“事不在法律中,而可以便国佐治,必参伍行之。诸子百家的名家思想一一“控名指实、参伍不失”。
《周易参伍筮法》;“意谓《易》爻或三或五而变。后则引申为错综比验” 。《与万思节主事书》;参伍错纵是一个成语,意思是交互错杂。
《周易本义》曰:“参者,三数之也;伍者,五数之也。既参以变,又伍以变” 。“参伍:就是天数一、三、五、七、九与地数二、四、六、八、十互相参插” 。
《泰族训》篇中谈及“参伍”曰:“昔者五帝三王之莅政施教,必用参五” 。
《史记·太史公自序》:“太史公学天官於唐都,受《易》於杨何,习道论於黄子。”是孔子传易的第九代嫡系传人。司马迁秉承其父遗志“正《易传》,继《春秋》”,显然他对古代天文历法和《周易》都有极深的造诣。《史记"天官书》曰:“为天数者,必通三五。终始古今,深观时变,察其精粗,则天官备矣。” 这里说到了“三五”,司马贞索隐注曰:“三谓三辰,五谓五星。” 《天官书》又曰:“仰则观象於天,俯则法类於地。天则有日月,地则有阴阳。天有五星,地有五行。”正义张衡注曰:“文曜丽乎天,其动者有七,日月五星是也。日者,阳精之宗;月者,阴精之宗;五星,五行之精。众星列布,体生於地,精成於天”。按照这一观点,日月与阴阳属于一体,在天为日月,在地为阴阳;五星与五行属于一体,在天为五星,在地为五行。因此,“参伍”同于“三五”,在天为三辰五星,在地为阴阳五行。
《后汉书"律历志下》同样提到“参伍以变”。其中有:“昔者圣人之作历也,观琁玑之运,三光之行,道之发敛,景之长短,斗纲所建,青龙所躔,参伍以变,错综其数而制术焉。”“参”为三辰。“三辰,日、月 星”。 “伍”为“五星”,五星是古代已经认识的太阳系的金、木、水、火、土五颗行星。,“参伍以变”则是指三辰和五星的变化。“错”指交错、差别、差异;“综”指相合、吻合。“数”的解释可以有很多种,,“错综其数” 就是通过置閠弥合年岁之差。可以掌握天数,预知军事成败、人间祸福,乃至王朝兴衰,对军国大政会产生重要影响。所以,这一知识往往控制在极少数人的范围之内,作为密授家传,不示于人。
《素问·脉要精微论》云:“切脉动静,而视精明,察五色,观五脏有余不足、六腑强弱、行之盛衰,以此参伍,决死生之分。”
《素问·三部九候论》:“参伍不调者病。”
《周易》学者赵沃天说;“参伍的千古之谜,显然,自《易传》问世之日起,在两千多年的漫长岁月中,有无数学者探究“参伍”之奥秘而未能窥见真谛,扑朔迷离,不可测度,可谓千古之谜矣!
我奇发异想;伍参会否参伍之始?
蕴藏参伍之变?
蕴藏参伍之道?
孔子始用?
蕴藏参伍之变?
蕴藏参伍之道?
孔子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