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1日,伍克光与家人合影
1946年7月在烟台与战友黄松、魏发合影,右为伍克光,时任参谋
新中国成立后,在公安部队时期的伍克光英姿飒爽。
抗战胜利六十周年留影。
自从日军1938年10月在广东大亚湾登陆后,宝安一带惨遭日寇蹂躏,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为了打击侵略者,解放自己的家园,平湖很多优秀儿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投身到抗日救亡的队伍之中。平湖伍屋围的伍克光同志就是早期参加抗日游击队队员之一。
在清明节即将到来之际,作为伍克光的亲属,笔者追忆其上世纪40年代参加革命时的两个小故事,讲述一段革命先辈的战斗经历,谨此表达崇敬缅怀之情。
没有征得家人同意 参加游击队
1940年夏天的一个晚上,在平湖伍屋围祠堂边的老榕树下,伍顺宗一个人在这里已经等了很久,但还不见“带路”老人的出现,正当他等得有些着急的时候,一个黑影出现了。
“细路(小孩),让你久等了,我们现在开始出发吧!”
由于害怕家人担心,伍顺宗出来之前并没有征得家人的同意,只是说出去走一走。此时此刻伍顺宗思绪万千,他回头望了望自己的村庄,对家乡和亲人有一种依依不舍的眷恋。而今马上就要起程了,这一去不知何时再能踏足自己家乡的土地?想着,想着,伍克光的眼眸湿润了,泪水轻轻地滴在草地上……
小鬼留在东江纵队
临时指挥所
“带路”老人领着伍顺宗走过一块块稻田,越过一座座山丘,经过三个多小时的步行,来到了龙华羊台山下一个小村庄里的一间旧祠堂前。“带路”老人对伍顺宗轻声地说:“你在这里等一会,我上前打个招呼。”
这间祠堂就是东江纵队的临时指挥所。祠堂的大房里亮着煤油灯,东江纵队司令员曾生和王作尧、杨康华等领导同志正在开会。大约过了半个钟头,“带路”老人带着伍顺宗进了指挥部。
“首长,人我带来了。”“带路”老人一边说一边拉着伍顺宗的手。
“你怎么带来了一个小孩过来?”王作尧对“带路”老人说。
“我不小了,今年十六岁啦,我只是长得矮一点。”伍顺宗接着说。
“十六岁?还没枪高呢!回去养大两年再说吧!”王作尧说。
“我们还是先回去吧!过两年再来吧!”“带路”老人牵着伍顺宗的手说。
“再过两年?中国都不知变成什么样了,我这次既然出来了,就不打算回去了,我一定要参加游击队,和同志们一起抗日,把日本鬼子赶出中国去。”伍顺宗越说越激动。
“现在已经是深夜了,你先回去吧!小鬼暂时留在这里,明天我再叫人把他送回去。”王作尧对“带路”老人说。
“带路”老人望了望王作尧和伍顺宗,然后转过身,他的影子消失在漆黑里。
曾生将他名字
改为“伍克光”
过了几天,曾生司令员发现这几天办公室打扫得特别干净,而且首长一早起床就有开水喝,便问王作尧是怎么回事。王作尧说,那天来的那位小鬼,我怎样说他都不肯回去,他说一定要留在这里。这小鬼很勤劳,能吃苦,扫地、洗衣服、烧水什么事都做,看来还是把他留在这里吧!
“哦,是这样,你叫他进来一下。”曾生对王作尧说。
“首长好!”伍顺宗向首长敬了个礼。
曾生打量了一下伍顺宗,便拿出一支钢笔,让伍顺宗在信笺里写下个人简历。
“唉,这小鬼的字写得很漂亮呀,很有力。”曾生一边说一边把信笺交给了王作尧。
“字写得真漂亮,小鬼你读了几年书?”王作尧问伍顺宗。
“小学五年,我也喜欢画画。”
“那就好了,部队正需要会绘图画画的人呢。”曾生接着说。
“你的简历上写的你是平湖人,但你外貌为什么像印度人?”曾生问伍顺宗。
“是这样的,我母亲是印度人,我出生在印度。父亲是一名木匠能手,在民国初年到了印度加尔各答做苦工。由于他吃苦耐劳、起早摸黑,挣到一点钱,不久就做了一个小包工头,生活渐渐富起来,这时一位印度姑娘看中了他,两人结为夫妻,婚后生下姐姐和我。时间过得很快,姐姐和我都到了读书的年龄,但在印度很难找到读中文的学校,为了使姐姐和我掌握文化知识,父亲带着母亲、姐姐和我回到了平湖。”
“哦,原来是这样的。”曾生和王作尧异口同声地说。
曾生又问伍顺宗,“部队行军打仗很艰苦,有时甚至会流血牺牲,你怕吗?”
“我不怕!如果我怕流血牺牲就不会来参加游击队了,我很想和部队的同志一起打日本鬼子。前几天,日本鬼子进了我们村,大伙躲在家里,几个日本兵把我家的门踢开了,还打了我父亲两个耳光。当时如果有一支枪就好啦,可以狠狠地揍打一下日本鬼子。”
“小鬼呀,你人虽小,但志气大,我们决定留下你在指挥所工作,希望你能好好地干。”曾生说。
“谢谢首长。”伍顺宗高兴得跳起来。
“还有你的名字叫伍顺宗,这名字有点老土,顺宗,顺宗,顺着你老祖宗的路走吗?参加游击队,还是改一个名字吧。”曾生对伍顺宗说。
“改什么名字?首长你帮我改吧!”伍顺宗央求地说。
“你的皮肤长得很黑,但很有光泽,广东话“黑”和“克”是谐音,你叫克光吧!”
“好呀!谢谢首长。”从此伍顺宗改名为伍克光。
伍克光来到部队后,一直在指挥所里工作,平时除了照顾首长的日常生活外,还要负责通讯等工作。由于他吃苦耐劳,机智勇敢,出色地完成任务,多次受到领导的表扬和上级的嘉奖。为了更好地培养伍克光,指挥所决定让伍克光当曾生司令员的警卫员,曾生亲自把一支驳壳枪交给了伍克光。
荔枝园机智脱险成功送信
伍克光在给曾生司令员当警卫员之前,主要负责通讯班里的工作,常在指挥所与前线之间穿梭。送信是一项非常危险的工作,经常会遇到敌人的盘问检查,有时为了保密,就把信吞到肚子里,很多次都化险为夷。
有一次,伍克光负责把信从龙华指挥所送到东莞天堂围。途经山厦猪罗皮一个荔枝园附近,刚好遇上两个日本兵。他们见伍克光一个人走路,而且越走越快,便产生了怀疑。其中一个日本兵用生硬的中国话喊道:“你的……小孩的……站住……”
伍克光听到后不但没有停下来,而且越走越快。
“你的站住,你再走就开枪了……”两个鬼子越叫越大声。
伍克光心想,怎么办呢?信里的内容一定很重要,决不能让信件落在鬼子的手里。眼看鬼子离自己只有十多米远,伍克光停下了脚步,一个箭步地上了一棵荔枝树。
夏天正是荔枝成熟的季节,而且那年荔枝挂果特别多。两个鬼子很快来到荔枝园里,鬼子知道伍克光在树上,两个鬼子一齐举起“三八”枪对准了伍克光。伍克光心想:如果实在逃脱不了的话,就拨出驳壳枪一枪报销一个鬼子,但这样会暴露目标,而且附近的村民会遭到鬼子的报复,他强忍着,想办法尽量摆脱这两个日本兵。
说时迟,那时快,伍克光迅速地把树上的荔枝摘了一大把扔下来,两个鬼子见到成熟的荔枝垂涎三尺,心想饱吃一顿再说,反正树上的小鬼就算插翅也难飞。接着鬼子把枪放在树下,大口大口地吃起荔枝来。两个鬼子吃完荔枝后,往荔枝树上望了又望,人呢?原来这个荔枝园的每一棵荔枝挨得很近,伍克光趁鬼子吃荔枝的时候,早就从一棵荔枝树爬到另一棵荔枝树走远了。
人物名片
伍克光
曾用名伍顺宗,祖籍平湖伍屋围村人。
1923年在印度出生,1929年回国,194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参加曾生、王作尧领导的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当过通讯员、警卫员、通讯参谋等。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6月随东纵北撤山东,1948年在“两广纵队”参加了“淮海战役”作战。1950年随大部队南下广州,之后一直在广州市公安部门工作。
1986年离休,享受副厅级待遇。2014年因病在广州去世,享年91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