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4年12月10日,星期二
当前位置: 首页 文化 文章典籍

学古史,懂族史

时间:2021-06-20 来源:伍世才 | 福建 编辑:文化部 浏览数:2405 评论数:0

src=http___dingyue.ws.126.net_IXWFzmuSsElYWGmYrbNeITEFUFMLvTGWWimCsn845JK3R1581336893499.jpeg&refer=http___dingyue.ws.126.jpg

学古史,懂族史,《老子》对历史的概括是:失道后德,失德后仁,失仁后义,失义后礼,失礼后法。从三皇五帝到西周封建、春秋战国的古代历史社会,道与德的地位是天差地别。

始“道”,是氏族社会制度和时代精神,万物自然天生,蕴含崇高又质朴的理念,财产公有,酋长公选,社会公正、信义、和平,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万物生灵平等为道的原始社会。随着原始社会的解体,部落公有制变家族私有制,尤其夏朝后,公天下变成家天下,个人生产劳动不再为集体,权利世袭,为避免权力滥用,也为被统治者能够心甘情愿服从领导阶层,人们开始讲究德,就是“失道后德”。

西周前初,始“德”并非强制约束,夹于天下大道与世俗之间,是人们行为规范的定义,统治者为了标榜自己有德,鼓吹唯德是从,与德并存的还有礼乐,在礼崩乐坏的时代,德和礼乐也就失去了作用。是失德后仁。

随着时代的发展,周王朝所分封的各大诸侯国,开始有动作,孔子的仁也岀来了,意思是要拯救社会只能靠仁。到了春秋战国时代,社会变得更加的动荡不安,利益纷争错综复杂,各大诸侯国几乎都是杀人如麻,讲道德也保证不了生命,这个时候孟子提出了义的观念。

失仁后义,实际上,“义”也是带有杀戮性质,所谓大义灭亲,义无反顾,相比于“仁”更危险、更血腥的就是牺牲自己,杀身成仁。战国无义战,也说明“义”也不管用了。所以,荀子想返璞归真的方法复礼,就是失义后礼。

荀子的礼与之前西周的礼乐制度却不一样,他带有硬性约束和规定的意思,认为人的本性是善恶参半的,需要有外力的作用和束缚,让人能够利用善良的一半战胜邪恶的一半,从而造就更多的好人。提岀用规章制度来保证人们放弃向恶而向善,荀子观念启发了他的学生,两个法家韩非和李斯,尤其是韩非子认为:单纯的规章制度不夠用,更要让人感到害怕,让企图打破规章制度的人受到惩罚,通过恐惧来达到不敢的目的保证社会和平,也就是后来所说的法治,所谓的失礼后法。

伍子文化的大事件,都发生在春秋战国,读懂这段社会变革史,对研究族史肯定有帮助,例如“以道事孝忠”,与時代背景相似,还有“一言九鼎”、“一鸣惊人”、“刚愎自用”、“楚才晋用”以及“伍参献策邲之战、伍举论美章华台、兵民囤粮筑城邑”等等,伍姓家族的传统经典文化精华,应该如何理解?其实,在社会变革与人的想法呈一致性的同时,也与社会财富、生产资源的积累相一致,这种发展的过程是对还是错,归根结底说是社会发展趋势,是无法定义为对与错,只知其有弊端,导致华夏历史在改朝换代中,周而往复的更替循环着,也非一无是处,要还原其真正的历史,还需要研究者们更加深入地去探究——我的理解!


  • 微信

    微信扫码分享

  • 新浪微博
  • QQ空间
  •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图文或视频来源于宗亲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予以更改或删除,其他网站原创类内容一切版权归中华伍氏网所有,如需转载请联系本站,并注明来源,谢谢配合。

    文章评论

    还可以输入120字

    请登录后评论,立即 登录注册

    • {{item.userName}}:{{item.contents}}

      {{item.add_time}} 回复{{item.commentCount}} {{item.praiseCount}}

      • {{p.userName}} {{p.replyUser !=""?"回复"+p.replyUser:""}}:{{p.replyContent}}

        {{p.add_time}} 回复 {{p.praiseCount}}

    点击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5-2019 版权所有:中华伍氏网 盗版必究 总法律顾问:伍伟良 备案号:粤ICP备19015942号 技术支持:鼎硕科技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