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子胥姓伍名员字胥,又名申胥。“伍员为吴太宰,是教吴人反楚邦之诸侯,以败楚师于柏举”《系年》,成就春秋五霸之一伟业,忠勤事主,固邦为民,深得后人瞻仰,春秋战国先贤褒奖有嘉至百姓千年祭祀;从晏子、左传、谷梁、公羊、吕氏春秋至现代硕士论文,2千5百年沿续的今天,伍子胥这个人物还是个热门话题,乃至今人的中华传统节日中,其中端午节,春节年糕,与伍子胥有关,成为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精华中的精华,久而熠熠生辉。中华文化五千年,数风流人物,“子胥忠其君,故天下皆愿得以为子”《晏子春秋》。“虞用宫之奇、吴用伍子胥之言,此二国者,虽至于今存可也,则是国可寿也”《吕氏春秋》
伍子胥的人物事迹,纵横文武,博大精深,日久天长,因本人水平有限,无法用文字,语言表达,但震憾心菲的感动不吐不快,因而只择一点;就是不王而王伍子胥。
伍子胥不王(不做诸候)最早见于《越绝书·荆平王内传》的记载; “子昭王、臣司马子期、令尹子西归,相与计谋:“子胥不死,又不入荆,邦犹未得安,为之奈何?莫若求之而与之同邦乎?”昭王乃使使者报子胥于吴,曰:“昔者吾先人杀子之父,而非其罪也。寡人尚少,未有所识也。今子大夫报寡人也特甚,然寡人亦不敢怨子。今子大夫何不来归子故坟墓丘冢为?我邦虽小,与子同有之,民虽少,与子同使之。”子胥曰:“以此为名,名即章,以此为利,利即重矣。前为父报仇,后求其利,贤者不为也。父已死,子食其禄,非父之义也。 ”使者遂还,乃报荆昭王曰:“子胥不入荆邦,明矣。”
2006年11月,云梦睡虎地77号墓出土了一批西汉简牍, 6支残简的内容断读为:“……其疾求之勿失。市政(正)受令求五(伍)子胥……起曰:昔者楚平王杀臣父而非其罪也,君……[五(伍)]子胥,[五(伍)]子胥恿(勇)且智,君必内之。昭公乃令人告五(伍)子胥曰:昔者吾……有智。今子率众而报我亦甚矣,然而寡……丘虚宗庙社稷虖!吾请与子中分国矣……贵为名,名成则昌,必入之矣。五(伍)子胥报于使者”。
《史记》越王句践世家第十一;使人赐子胥属镂剑以自杀。子胥大笑曰:“我令而父霸,我又立若,若初欲分吴国半予我,我不受,已,今若反以谗诛我。嗟乎,嗟乎,一人固不能独立!”报使者曰:“必取吾眼置吴东门,以观越兵入也!”于是吴任嚭政。
伍氏族谱也有类似的记载。
伍子胥而王(被赐封王)是从这样开始的,伍子胥被吴王赐死后,“吴人怜之,为立祠于江上,因命为胥山”。《史记伍子胥列传第六》胥山就是今天杭州吴山,山上现有伍子胥庙。
伍子胥是从人至神的,又从神至王的。
始“于江激而为潮之说窃意是皆战国策士夸大其辞”。
《吴越春秋》说:“吴王乃取子胥尸盛以鸱夷之器,投之于江中,言曰:‘胥,汝一死之后,何能有知?!’即断其头,置高楼上,谓之曰:‘日月炙汝肉,飘风飘汝眼,炎光烧汝骨,鱼鳖食汝肉。汝骨变形灰,有何见之?’乃弃其躯,投之江中。子胥因随波逐流,依潮往来,荡激崩岸。”后来,越国攻伐吴国,“入于江阳松陵,欲入胥门。来至六七里,望吴南城,见伍子胥头巨若车轮,目若耀电,须发四张,耀于十数里。越军大惧,留兵假道。即日夜半,暴风疾雨,雷奔电激,飞石扬沙,疾于弓弩,越军坏败,松陵却退,兵士僵毙,人众分解,莫能救止。” 又云“伍子胥从海上穿出,协而持(文)种去,与之俱浮于海。故前潮水潘侯者,伍子胥也,后重水者,大夫种也”
《越绝书》上记载:“胥死之后,王使人捐于大江口。勇士执之,乃有遗相,发愤驰腾,气若奔马,威凌万物,归神大海,仿佛之间,音兆常在。后世称述,盖子胥水仙也。”
《吴越春秋》还说“十四年,夫差既杀子胥,连年不熟,民多怨恨。”
苏轼诗有“安得夫差水犀手,三千强弩射潮低”的典故。
《论衡·书虚篇》记载:“传书言:吴王夫差杀伍子胥,煮之于镬,乃以鸱夷橐投之于江,子胥恚恨,驱水为涛,以溺杀人。今时会稽丹徒大江,钱塘浙江,皆立子胥之庙,盖欲慰其恨心,止其猛涛也。”
《闲窗括异志》载:“伍子胥逃楚仕吴,吴王赐以属镂之剑自杀,浮其尸于江,遂为涛神,谓之胥涛,人皆知之。今嘉兴有胥山乡,山高一十五丈,周围二里,旧经云:伍子胥伐邀,经营于此。《水经》云:子胥死于吴,吴人立祠江上,名胥山。杭州吴山亦名胥山,苏州吴县亦有胥山,则其名非一。今胥山乡伍姓甚繁,亦谓之云古。”
《临安志》,每年夏历八月十六,钱塘江迎白马素车潮神伍子胥“杭人以旗鼓迓之,曰祭潮神,有弄潮之戏。”
陆游诗《感昔》中;“云生神禹千年穴,雪卷灵胥八月涛。”
《北梦琐言》记载了三千强弩射潮低,尚胥庙显灵和伍子胥在福建闽王年间显灵的故事。
《宋史》说:"伍相之神久而益显也。"
真正是 “伍胥神不泯,凭此发威名” 范仲淹名句。
早在唐朝元和年间 ,帝封子胥涛神为“惠广侯”。
宋朝历代;封忠武英烈威显灵佑王,嘉定十七年四月改封忠武英烈威德显圣王。嘉熙至今累改为忠武英烈显圣安福王-<宋会要辑稿>敕封清忠英烈威惠献王。
《嘉禾志》卷第十二;明嘉定十七年四月改封忠武英烈威德显圣王。
就伍子胥不王而王而论;不王(不做诸候)历史上多而不小,争做王的时时在发生,而王(后人赐封)的,合指几何?不王而王,唯伍子胥独一无二,所以伍子胥上升到神界。准确来说,是人民崇拜,人民热爱,使伍子胥上升至神界,历唐宋元明清朝皇帝勅封为王.。
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历史上曾经数有83个王朝,829个帝王,试问人民铭记谁?试问人民每年祭祀谁?
俱往巳,仅以王安石文;“胥山者,周行庙庭,叹吴亡千有馀年,事之兴坏废革者,不可胜数,独子胥之祠不徙不绝何其盛也,岂独神之事,吴之所兴,盖亦子胥之节有以动后世而爱,尢在于吴也。”
仅拜上。
(注;伍子胥姓伍名员字子胥,传媒现代书藉网站均有误,古时,对尊敬的人称子,例如楚王,贬时称楚人,尊时称楚子;伍胥尊称子胥,伍尚尊称子尚。)